发布时间: 2024-10-20 作者: 米乐m6官网app下载
“以往都是用小機器育秧,一小時500盤,本年用上了新機器,一小時能够達到2000盤,功率翻了4倍。”在江蘇省句容市寶華鎮倉頭村,種田大戶趙賢財指著一套整盤氣吸式水稻精量對穴育秧播種流水線告訴記者。
5月底,這套流水線已為周邊農戶育秧1000多畝。“不僅功率高,還省下了一半種子、減少了三分之二人工。”趙賢財說。
整盤氣吸式水稻精量對穴育秧播種技術由江蘇大學教授李耀明帶領的團隊歷時近30年研發攻關,现在已成功實現產業化。團隊推出了2BYLQ-750、2BYLQ-2000型整盤氣吸式水稻精量對穴育秧播種裝備,相關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農業農村部近来發布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名單,該技術位列其间。
俗話說,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我國水稻種植首要採取禾苗移栽方法,水稻精量育秧播種技術裝備是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關鍵要素。
水稻種子經浸種催芽后胚芽開始萌動,種子露白即可播種,而精量播種一向是世界性難題。
我國育秧播種裝備以機械式排種為主,李耀明介紹:“這種裝備有明顯缺點,播種精度低、均勻性差、傷種率高且種子浪費嚴重。”
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留校后,李耀明拿到的榜首個省部級課題就與水稻育秧播種裝置創新有關。他曾在機械式排種的路上遇到無法打破的瓶頸,一向繞圈。轉機來自於與一位老教授的沟通。這位老教授雖然不從事農機研讨,但他的話啟發了李耀明:“從力學的视点來說,氣壓式、液壓式和機械式是相輔相成的。”
這讓李耀明醍醐灌頂:有沒有一種全新的技術路線,既能有用保護種子又能精准對穴?
李耀明帶領團隊不走尋常路,採取了與機械式彻底不同的方法——氣吸式,保証種子受損率不高於0.5%。在精度上,團隊採用吸針式,直徑1—1.2毫米的吸孔能實現“一針一穴、一針一粒”的精量播種。“比方,江蘇的晚粳稻一個穴裡要播種3—4粒,再生稻要2—3粒,隻需根據水稻品種更換吸種盤就能够實現。”團隊成員、江蘇大學教授陳進介紹,吸針式精量播種的合格率不低於92%、空穴率不高於1%。
但是,科學研讨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整盤氣吸式水稻精量對穴育秧播種技術的研發,經歷了一次次失敗。
在江蘇大學農機大院裡的一次次試驗,數據總是不夠抱负:整盤吸種率忽高忽低,有時能吸上來九成以上,有時卻一半也吸不上來。
一次,又遭受了吸種率很低的情況,學生懊惱地用棍子重重地敲了敲種盤,沒想到吸種率一下进步到80%,再使勁敲了敲,居然達到了90%。
李耀明沒有忽視這個古怪的現象,他意識到,種子在運動狀態時被吸附的成功率或许更高,於是提出“要讓種盤中的種子始終處於‘沸騰’狀態”。
種子在什麼樣的振幅、頻率下,吸種率會进步?負壓巨细是多少?吸針是平是凸,還是直接用不同孔型的吸孔?科學問題一鑽研便是十幾年,團隊終於把原理弄通了。光是振動問題上,團隊先后嘗試了機械式、電磁式、氣動式等各種方法,不斷完善计划,確保吸種率能達到99%左右。
在貴州、四川、江蘇等地的試驗結果标明,整盤氣吸式播種方法比同期機械式排種方法畝產添加10%,每畝節約種子0.495千克以上。
根在應用,魂在創新。基於整盤氣吸式精量對穴育秧播種技術,李耀明團隊在日本、英國、瑞士等國獲得國際發明專利4件,獲得中國發明專利15件、實用新式專利20件,發表SCI/EI論文21篇,編制企業標准2項。
在科學研讨過程中,團隊也重视產業化應用和技術推廣演示。團隊协作企業常州市風雷精细機械有限公司結合工廠工藝,創新性提出橫向進盤方法,整合雙工位高效播種、多工位浇水、自動加營養土、自動加種、自動疊盤等多項技術實現整盤氣吸式播種過程自動化,播種功率可達每小時2073盤。近3年,公司銷售整盤氣吸式水稻精量對穴育秧播種裝備1023台,新增收入9219萬元。產品在全國水稻主產區江西、貴州、湖南、福建、雲南、廣西、浙江、重慶等地進行演示推廣,累計應用面積超519萬畝,帶動種植戶增收10.9億元。
“现在,我國推廣機械化插秧的難點卡在育秧環節,這種育秧生產線一不傷根,二精量播種、節省種子,有助於推動我國水稻機械化插秧。”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2023年在常州參觀生產線時給出高度評價。
農機農藝交融,推動糧食大面積單產提高,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是李耀明等農機人的一起寻求。李耀明表明,改進水稻精量播種裝備仍然任重道遠。水稻種子表面有小毛刺,汲取時简单發生粘連或坠落,未來還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且水稻品種繁复、形狀各異、千粒重差別大,進一步提高裝備的播種精度和適應性,是團隊下一步攻關的重點。(記者 張 曄 通訊員 吳 奕)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